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可通过眼底检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荧光素血管造影、视力检查、眼压测量等方式诊断。该病变通常由长期高血糖、微血管损伤、炎症反应、氧化应激、遗传易感性等因素引起。
1、眼底检查:直接观察视网膜血管形态及出血渗出灶,需散瞳后使用检眼镜或眼底相机拍摄。早期可见微动脉瘤、点状出血,晚期可能出现棉絮斑、新生血管。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年至少检查一次,妊娠期或血糖控制不佳者需缩短间隔。
2、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无创检测视网膜各层结构厚度变化,对黄斑水肿诊断灵敏度达90%以上。能清晰显示视网膜内积液、神经上皮层脱离等病理改变,为抗VEGF药物注射治疗提供依据。检查过程约10分钟,需保持眼球固定。
3、荧光素血管造影:静脉注射荧光素钠后动态记录视网膜血流状态,可发现毛细血管无灌注区、渗漏点等缺血改变。检查前需评估过敏史,检查后24小时内可能出现皮肤黄染及尿液变色,属正常药物代谢现象。
4、视力检查: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评估中心视力受损程度,结合阿姆斯勒方格表筛查视物变形。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常出现渐进性视力下降,当视力低于0.3时应考虑玻璃体腔注药或激光治疗。
5、眼压测量:通过非接触式眼压计或Goldmann压平眼压计监测,排除继发性青光眼风险。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晚期新生血管可能导致房角关闭,眼压超过21mmHg需联合降眼压药物治疗。
日常需严格控制血糖及血压,糖化血红蛋白建议维持在7%以下。增加深海鱼类、深色蔬菜摄入,补充叶黄素及ω-3脂肪酸。避免剧烈运动及潜水等可能诱发眼底出血的活动,每三个月监测一次尿微量白蛋白评估全身微血管状态。出现突然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症状需立即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