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指甲主要由皮肤癣菌、酵母菌和非皮肤癣菌性霉菌三类真菌感染引起,常见病原体包括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白色念珠菌和曲霉菌等。红色毛癣菌占临床病例的60%以上,可通过抗真菌药物、激光治疗或手术拔甲等方式干预。
1、皮肤癣菌感染: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这类真菌嗜好角蛋白,易侵犯甲板与甲床。感染初期表现为甲板远端黄白色浑浊,逐渐发展为甲板增厚、脆裂。临床常用特比萘芬、伊曲康唑等口服抗真菌药物,配合环吡酮胺外用制剂治疗。
2、酵母菌感染:白色念珠菌感染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者或长期浸水人群。特征为甲周红肿疼痛,甲板呈褐色凹陷。治疗需保持患处干燥,使用氟康唑等唑类药物,严重者需联合两性霉素B局部注射。
3、非皮肤癣菌性霉菌:曲霉菌和镰刀菌感染常见于外伤后或糖尿病患者。甲板出现黑色或绿色斑块,伴有甲分离现象。这类真菌对常规抗真菌药物敏感性低,往往需要联合伏立康唑和卡泊芬净进行治疗。
4、混合型感染:约15%病例存在多种真菌复合感染,需通过真菌培养明确病原体。治疗采用广谱抗真菌方案,如伊曲康唑冲击疗法配合阿莫罗芬搽剂,疗程需延长至6个月以上。
5、特殊人群感染:老年人因甲生长缓慢易迁延不愈,儿童感染多与遗传性甲病相关。这类患者需调整药物剂量,监测肝功能,必要时采用激光治疗或病甲清除术。
保持足部清洁干燥是预防关键,建议穿透气鞋袜并定期消毒。日常可食用富含维生素A的胡萝卜、动物肝脏促进甲修复,适当补充锌元素增强免疫力。避免共用修甲工具,公共场所尽量不赤足行走,出现甲板变色增厚应及时进行真菌学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