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炎的治疗需结合病因和症状严重程度综合干预,急性期可通过禁食补液、抗生素治疗、黏膜保护剂、糖皮质激素调节免疫、益生菌调节微生态等方式缓解。慢性结肠炎可能与感染、自身免疫、饮食刺激、肠道菌群紊乱、遗传易感性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等症状。
1、禁食补液:急性发作期需暂时禁食以减少肠道刺激,通过静脉补充葡萄糖、电解质及水分,维持机体代谢需求。严重脱水者可配合口服补液盐纠正水电解质失衡。
2、抗生素治疗:细菌感染性结肠炎需根据药敏结果选用环丙沙星、甲硝唑、头孢曲松等抗生素。伪膜性肠炎需停用原发抗生素,改用万古霉素或非达霉素针对性治疗。
3、黏膜保护剂:硫糖铝、蒙脱石散等药物可形成保护膜覆盖受损肠黏膜,减少炎症刺激。美沙拉嗪缓释制剂能局部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缓解肠道充血水肿。
4、激素调节:溃疡性结肠炎急性期可短期使用泼尼松、氢化可的松等糖皮质激素,重症患者需静脉给药。长期维持治疗需逐步过渡到美沙拉嗪或免疫抑制剂。
5、微生态调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酪酸梭菌等益生菌能竞争性抑制致病菌定植,修复肠屏障功能。发酵乳制品、膳食纤维补充可促进有益菌群增殖。
结肠炎患者日常需采用低渣、低脂、高蛋白饮食,避免辛辣刺激及乳糖摄入。急性期后逐步引入蒸蛋、龙须面、苹果泥等低纤维食物,恢复期每周进行3-5次30分钟步行锻炼,配合腹部按摩促进肠蠕动。病情反复或出现持续发热、便血时需及时消化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