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胃炎是胃肠黏膜的急性炎症,通常由病毒感染、细菌感染、食物中毒、药物刺激或饮食不当等因素引起,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
1、病毒感染:
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等肠道病毒是急性肠胃炎的常见病原体。病毒通过污染的食物或水源进入人体,侵袭胃肠黏膜上皮细胞,导致黏膜充血水肿和分泌异常。患者可能出现水样腹泻、低热及全身乏力,病程通常具有自限性。
2、细菌感染:
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致病菌可通过未煮熟肉类或变质食品引发感染。细菌产生的肠毒素会刺激肠道神经,引发剧烈腹痛和黏液脓血便。严重感染时可出现持续高热和脱水症状,需进行粪便培养确诊。
3、食物中毒:
食用被金黄色葡萄球菌毒素污染的食物后,2-6小时内即可出现喷射性呕吐。毒素直接作用于呕吐中枢神经,常伴有上腹绞痛但较少发热。此类中毒症状剧烈但恢复较快,多数24小时内缓解。
4、药物刺激:
非甾体抗炎药、抗生素等药物可能破坏胃肠黏膜屏障。阿司匹林会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减弱黏膜保护功能;抗生素则可能引起肠道菌群失调。表现为用药后出现的隐痛和黑便,停药后症状多可缓解。
5、饮食不当:
暴饮暴食或摄入过量刺激性食物会增加胃肠负担。高脂饮食延缓胃排空,酒精直接损伤胃黏膜,生冷食物引发肠蠕动亢进。这类因素诱发的症状较轻,以腹胀、嗳气等消化不良表现为主。
急性期建议选择米汤、藕粉等低渣流食,避免乳制品和高纤维食物。症状缓解后可逐步增加馒头、面条等易消化主食,烹饪方式以蒸煮为主。注意补充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腹泻期间每日饮水量应达到2000毫升以上。恢复期适当食用含益生菌的酸奶帮助重建肠道菌群,但需待呕吐症状完全消失后尝试。若出现持续高热、血便或意识模糊等严重症状,需立即就医进行静脉补液和抗感染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