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菌注射用水使用需注意微生物污染、内毒素超标、储存条件不当、注射方式错误、过敏反应等问题。
1、微生物污染:灭菌注射用水需严格无菌处理,开封后需立即使用。包装破损或超过有效期可能滋生细菌,导致败血症等感染。建议使用前检查包装完整性,避免重复穿刺药瓶。
功能主治:注射用灭菌粉末的溶剂或注射液的稀释剂或各科内腔镜冲洗剂。
用法用量:临用前,在避菌操作条件下,按需要量用无菌注射器吸取加入或量取加入或直接冲洗。
2、内毒素控制:生产工艺不达标可能导致内毒素超标,引发发热、寒战等输液反应。选择符合药典标准的正规厂家产品,输液前观察液体是否澄明,出现絮状物立即停用。
3、储存规范:未开封产品需避光保存于25℃以下环境,冷冻会导致玻璃容器破裂。已配制的溶液室温存放不超过24小时,冷藏保存需在4℃条件下且不超过72小时。
4、注射操作:静脉注射需确保穿刺部位消毒彻底,肌肉注射需选择臀大肌等深部肌肉群。避免与电解质溶液直接混合使用,可能产生沉淀反应导致血管栓塞。
5、过敏监测:部分人群对包装材料如橡胶塞可能产生过敏反应。首次使用需密切观察皮疹、呼吸困难等症状,糖尿病患者慎用大剂量注射可能影响血糖波动。
日常使用时应采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取药液,剩余溶液不得留存二次使用。溶解粉针剂时注意缓慢注入灭菌水避免产生气泡,输液速度控制在40-60滴/分钟。特殊人群如婴幼儿、孕妇需在医师指导下调整用量,肾功能不全者需监测水电解质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