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便血、排便习惯改变、腹痛、黏液便、贫血等表现。
1、便血:粪便表面附着鲜红色血液或便后滴血是常见表现,出血量通常较少。直肠息肉出血易与痔疮混淆,结肠息肉出血可能呈现暗红色。长期隐性出血可能导致缺铁性贫血,表现为乏力、面色苍白。
2、排便改变:息肉增大可能刺激肠道蠕动,导致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左半结肠息肉易引发里急后重感,右半结肠息肉可能仅表现为腹胀。排便次数突然增多或粪便变细需警惕。
3、腹痛:息肉引发肠套叠或肠梗阻时出现阵发性绞痛,多位于脐周或下腹部。炎症性息肉常伴持续性隐痛,进食后加重。疼痛程度与息肉大小、位置相关。
4、黏液便:绒毛状腺瘤分泌大量黏液,粪便表面覆盖蛋清样物质。溃疡性息肉可能排出脓血性分泌物,需与感染性肠炎鉴别。每日黏液排出量超过50毫升提示病情进展。
5、贫血:长期慢性失血导致血红蛋白缓慢下降,早期表现为活动后心悸。巨幼细胞性贫血可能与息肉干扰维生素B12吸收有关。女性患者常误认为月经量增多所致。
日常需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燕麦、芹菜、苹果等促进肠道蠕动。定期进行粪便潜血检测,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3年接受结肠镜检查。适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可降低肠道炎症风险,避免久坐及高脂饮食。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需每年进行基因检测及内镜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