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息肉初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便血、排便习惯改变、黏液便、里急后重感或腹痛等征兆。
1、便血:
直肠息肉早期常见表现为便血,血液通常呈鲜红色,附着于粪便表面或便后滴血。出血量一般较少,可能与息肉表面黏膜糜烂或摩擦损伤有关。若出血持续或加重,需警惕息肉增大或恶变风险。
2、排便习惯改变:
息肉生长可能刺激肠壁,导致排便次数增多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部分患者会感觉排便不尽感,或出现大便变细变形,这与息肉占据肠腔空间有关。
3、黏液便:
肠道受息肉刺激可能分泌过多黏液,表现为大便表面带有透明或白色黏液。若黏液量突然增加或伴随脓血,需考虑合并感染或息肉性质变化。
4、里急后重感:
直肠低位息肉可能引发肛门坠胀感或频繁便意,排便后症状仍不缓解。这种不适感源于息肉对直肠壁神经末梢的机械性刺激。
5、腹痛:
较大息肉可能引起间歇性下腹隐痛,疼痛多与肠蠕动或排便相关。若出现持续绞痛或腹部包块,需排除肠套叠等并发症。
建议日常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燕麦、芹菜、苹果等,保持规律排便习惯;避免久坐及辛辣刺激饮食。40岁以上人群或存在家族史者应定期进行肠镜检查,早期发现息肉可通过内镜下切除有效预防癌变。若出现上述症状持续两周以上,需及时至消化内科就诊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