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结膜炎可通过临床症状观察、实验室检查、裂隙灯检查、染色试验、病原体培养等方式诊断。该疾病通常由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
患者常表现为眼睑红肿、结膜充血、黄色分泌物增多等症状。晨起时可能出现睫毛粘连,严重者伴随畏光或异物感。症状持续超过24小时且单眼先发时需高度怀疑细菌性感染。
结膜刮片检查可发现中性粒细胞增多,革兰染色能快速鉴别细菌类型。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对不典型病例有较高敏感性,能识别淋球菌等特殊病原体。
通过生物显微镜观察结膜滤泡形态,细菌性结膜炎多表现为弥漫性乳头增生。角膜荧光素染色可排除并发性角膜炎,该检查对隐形眼镜佩戴者尤为重要。
结膜囊分泌物进行吉姆萨染色可显示细胞内细菌,鉴别衣原体等非细菌性病原体。阿尔新蓝染色有助于评估黏液分泌状态,辅助判断感染严重程度。
血琼脂培养基培养48小时可明确致病菌种,对反复发作或治疗无效的病例具有确诊价值。药敏试验能指导临床选择左氧氟沙星、妥布霉素等敏感抗生素。
确诊后应避免揉眼并每日热敷眼部,使用独立毛巾防止交叉感染。饮食中增加维生素A和Omega-3脂肪酸摄入,如胡萝卜、深海鱼等有助于黏膜修复。急性期暂停游泳等水上运动,外出佩戴防紫外线眼镜减少刺激。若出现视力下降或剧烈疼痛需立即复诊排除角膜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