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可通过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控制病情,常用药物包括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整合酶抑制剂、融合抑制剂等。
1、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
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通过抑制病毒逆转录酶活性阻断HIV复制。常用药物包括齐多夫定、拉米夫定、替诺福韦。这类药物需联合使用以增强疗效并减少耐药性,可能出现贫血、胃肠道反应等副作用,需定期监测血常规和肝肾功能。
2、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
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直接结合逆转录酶抑制其功能。代表药物有依非韦伦、奈韦拉平、利匹韦林。这类药物起效快但易产生耐药性,常见皮疹、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等不良反应,用药期间需避免阳光直射。
3、蛋白酶抑制剂:
蛋白酶抑制剂通过阻断HIV蛋白酶抑制病毒成熟。常用药物包括洛匹那韦、达芦那韦、阿扎那韦。这类药物需与利托那韦联用增强药效,可能引起血脂异常和胰岛素抵抗,需配合饮食控制和运动管理。
4、整合酶抑制剂:
整合酶抑制剂阻止病毒DNA整合入宿主细胞基因组。代表药物有拉替拉韦、多替拉韦、比克替拉韦。这类药物耐受性较好,偶见头痛和失眠,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较少,适合长期维持治疗。
5、融合抑制剂:
融合抑制剂通过阻断病毒与宿主细胞膜融合过程发挥作用。常用药物为恩夫韦肽、马拉维若。这类药物多用于耐药病例或特殊人群,需皮下注射,可能引起注射部位反应,需严格无菌操作。
艾滋病患者需坚持规范用药并定期检测病毒载量和CD4细胞计数。日常饮食应保证充足蛋白质和维生素摄入,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增强免疫力,避免生食和未消毒乳制品。出现持续发热、严重腹泻或体重急剧下降需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心理支持和社会关怀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