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静脉阻塞可通过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注射、激光治疗、糖皮质激素治疗、改善微循环药物和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该病通常由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血栓形成和血管炎症等因素引起。
1、抗VEGF治疗:
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阿柏西普等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是当前一线治疗方案。这类药物能有效减轻黄斑水肿,阻止新生血管生成,约60%患者视力可获改善。治疗需每月评估效果,通常需连续注射3-5次。
2、激光光凝:
针对缺血型视网膜静脉阻塞,全视网膜激光光凝可预防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局部激光用于封闭渗漏的微动脉瘤,治疗周期约2-3次,间隔4-6周。激光后可能出现暂时性视野缺损,但可显著降低远期并发症风险。
3、糖皮质激素:
曲安奈德玻璃体腔植入剂适用于顽固性黄斑水肿,其缓释作用可持续3-6个月。需警惕眼压升高和白内障进展等副作用,使用期间需每4-8周监测眼压和眼底变化。
4、改善微循环:
口服羟苯磺酸钙可降低血液黏稠度,静脉滴注前列腺素E1能扩张血管。联合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时,需定期检查凝血功能,疗程一般持续3-6个月。
5、玻璃体切除术:
对于继发玻璃体积血或牵拉性视网膜脱离者,需行23G/25G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术中常联合视网膜内界膜剥除及气液交换,术后保持特定体位2-3周促进视网膜复位。
患者应严格控制血压血糖,每日监测血压维持在130/80mmHg以下,糖化血红蛋白低于7%。饮食采用低盐低脂糖尿病食谱,增加深海鱼类摄入补充ω-3脂肪酸。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用眼时保持环境光线柔和,每用眼30分钟休息5分钟。定期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缺血型患者每3个月复查一次视野。突发视力下降或眼痛需立即就诊,警惕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严重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