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烂型脚气医学称浸渍糜烂型足癣主要由真菌感染、环境潮湿、免疫力低下、皮肤屏障受损、卫生习惯不良等因素引起。
1、真菌感染:
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是主要致病菌,这类真菌偏好温暖潮湿环境,通过接触传染。感染后真菌分解皮肤角质蛋白,导致趾缝皮肤浸渍发白、糜烂渗出。治疗需使用抗真菌药物如联苯苄唑乳膏、特比萘芬喷雾等,严重时口服伊曲康唑。
2、环境潮湿:
长期穿不透气鞋袜或涉水作业会形成局部微环境湿度>70%,加速真菌繁殖。临床常见夏季发病率升高,患者趾缝出现蜂窝状脱皮伴腥臭味。建议选择吸湿排汗的棉质袜子,每日用吹风机低温吹干足部皱褶处。
3、免疫力低下:
糖尿病患者、HIV感染者等群体因细胞免疫功能受损,皮肤表面菌群失衡,更易发生深部真菌定植。这类患者往往伴随反复发作的趾间溃疡,需在控制基础疾病前提下联合系统性抗真菌治疗。
4、皮肤屏障受损:
过度清洁或碱性洗剂会破坏皮脂膜,使皮肤pH值偏向碱性正常为5.4-5.9,削弱对真菌的天然防御。表现为足部干燥脱屑后继发糜烂,需停用皂基类清洁产品,改用含尿素成分的修护霜。
5、卫生习惯不良:
共用拖鞋、浴盆等行为可直接传播真菌,未及时更换的潮湿鞋袜会成为真菌培养基。家庭聚集性发病常见,治疗期间需对鞋柜用紫外线消毒,袜子需60℃以上热水烫洗。
日常需保持足部干燥通风,运动后立即更换鞋袜;饮食可增加富含锌元素的海产品及坚果,帮助修复皮肤屏障;避免赤脚行走于公共浴室等高风险区域。若出现趾缝持续溃烂、渗液或发热,提示可能继发细菌感染,需及时就医进行创面处理及抗生素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