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出现小疙瘩伴瘙痒可能由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细菌性阴道病、接触性皮炎、尖锐湿疣或阴虱病引起,需根据具体病因采取针对性治疗。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是常见病因,白色念珠菌过度繁殖可导致外阴红肿、豆渣样白带及剧烈瘙痒。治疗需使用抗真菌药物如克霉唑栓、硝酸咪康唑栓,同时保持外阴干燥透气,避免穿紧身化纤内裤。
细菌性阴道病由阴道菌群失衡引起,表现为灰白色鱼腥味分泌物,可能伴随外阴微小丘疹。甲硝唑栓或克林霉素软膏可抑制厌氧菌繁殖,治疗期间需避免性生活,定期更换卫生用品。
接触性皮炎多因卫生巾、洗涤剂或避孕套过敏导致,外阴出现红色丘疹伴灼热感。消除过敏原后,可短期使用氢化可的松软膏缓解症状,冷敷能减轻局部水肿和瘙痒。
尖锐湿疣由HPV感染引起,表现为菜花状赘生物,常通过性接触传播。需采用冷冻、激光或光动力治疗去除疣体,干扰素凝胶可辅助抗病毒治疗,伴侣需同步检查。
阴虱病通过密切接触传播,阴毛区域可见针尖大青灰色斑点及虫卵,剧烈瘙痒夜间加重。剔除阴毛后使用百部酊或苯甲酸苄酯乳膏杀虫,衣物床具需高温消毒。
日常应选择棉质透气内裤并每日更换,避免使用香皂或沐浴露过度清洁外阴。瘙痒发作期间禁食辛辣刺激食物,可适量饮用无糖酸奶调节菌群平衡。若症状持续超过1周或出现溃疡、渗液等表现,需及时妇科就诊排除恶性病变。月经期需更频繁更换卫生巾,游泳后立即冲洗外阴,避免公共浴池坐浴。建立健康性行为防护意识,定期进行妇科体检有助于早期发现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