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性流产可通过黄体酮支持治疗、免疫调节治疗、宫颈环扎术、遗传学筛查、心理疏导等方式治疗。习惯性流产通常由黄体功能不足、免疫因素异常、子宫解剖结构异常、染色体异常、心理压力过大等原因引起。
黄体功能不足导致孕激素分泌不足时,需补充外源性黄体酮维持妊娠。常用药物包括地屈孕酮、黄体酮胶囊、黄体酮注射液。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血清孕酮水平,配合卧床休息减少宫缩刺激。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等免疫异常可能引发血栓形成,导致胎盘供血不足。采用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进行抗凝治疗,严重者需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免疫调节治疗需持续至妊娠中晚期。
子宫解剖结构异常如宫颈机能不全,需在孕14-18周实施宫颈环扎术。子宫纵隔或宫腔粘连患者建议孕前接受宫腔镜手术矫正,术后避孕3-6个月再尝试妊娠。
夫妇双方需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胚胎绒毛染色体检测可明确流产原因。对于平衡易位携带者,建议通过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筛选正常胚胎。反复流产患者应建立完整的遗传档案。
长期焦虑抑郁会通过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影响内分泌稳态。认知行为疗法结合正念训练可降低应激反应,必要时联合帕罗西汀等抗抑郁药物。建立患者互助小组能有效缓解病耻感。
习惯性流产患者需保证每日摄入30g优质蛋白和400μg叶酸,避免生冷辛辣食物。孕中期开始每天进行30分钟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游泳、散步。建立规律作息,监测基础体温变化,同房后卧床休息2小时。妊娠12周前每周复查超声,20周后每两周评估胎儿生长发育情况。建议备孕前3个月开始口服复合维生素,男方同步进行精液质量检测。出现阴道流血或腹痛需立即就医,避免盲目使用中药保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