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原体肺炎可通过飞沫传播、密切接触传播、母婴垂直传播等方式传染。支原体肺炎通常由肺炎支原体感染、免疫力低下、环境通风不良、儿童聚集场所暴露、慢性基础疾病等原因引起。
飞沫传播是主要途径,患者咳嗽或打喷嚏时产生的含病原体飞沫被他人吸入可致感染。密切接触传播指共用餐具、毛巾等物品导致的间接接触感染。母婴垂直传播可通过胎盘或产道感染新生儿,需孕期筛查干预。
5-15岁儿童因免疫系统未完善最易感,聚集性病例多发生于学校。老年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HIV感染者等免疫力低下群体感染后易发展为重症。吸烟者呼吸道屏障功能受损,感染风险增加2-3倍。
肺炎支原体是介于细菌与病毒间的微小病原体,无细胞壁结构使其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天然耐药。潜伏期2-3周,感染者症状出现前1周即具传染性,病愈后仍可能排菌1-2个月。
密闭空间如教室、病房等空气流通差的环境加速病原体积聚。秋冬季节干燥气候利于飞沫悬浮,发病率较春夏高40%。集体住宿、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易出现暴发流行。
保持每日2小时以上开窗通风可降低80%传播风险。医用外科口罩能阻隔90%含菌飞沫。接触患者后需用含氯消毒剂擦拭物品表面,洗手时间不少于20秒。流行期避免前往儿童游乐场等高风险场所。
发病期间建议摄入高蛋白食物如鱼肉、豆制品促进修复,每日饮水1500ml稀释痰液。恢复期可进行八段锦等温和运动增强肺功能。确诊患者应单独使用餐具并高温消毒,咳嗽时用肘部遮挡减少飞沫扩散,症状消失后继续隔离1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