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功能

辐射性白内障是怎么形成的

2025-04-19

219次浏览

辐射性白内障的形成主要与电离辐射损伤晶状体上皮细胞有关,常见于长期接触X射线、γ射线或中子辐射的人群。晶状体混浊可能由辐射直接损伤DNA、氧化应激加剧、细胞凋亡加速、蛋白质变性沉积、修复机制障碍等因素引起。

功能主治:1.维生素E是高效抗氧化剂,可使细胞膜免受自由基的伤害,起到保护血管、心脏、乳房、眼睛、皮肤及腺体等器官的作用,可以预防多种慢性疾病,如乳腺癌、心血管疾病、直肠癌等
  2.促进蛋白质更新合成,可促进伤口愈合
  3.与生殖功能和精子生成有关,可预防流产、不孕症、保养卵巢
  4.改善免疫功能,延缓衰老
  5.保护红细胞膜,预防溶血性贫血
  6.美白祛斑、美发护发、防晒护肤

用法用量:口服。成人,一次1粒,一日2-3次。

1、辐射损伤:电离辐射可直接破坏晶状体上皮细胞的DNA结构,导致细胞分裂异常。受损细胞无法正常分化为透明纤维细胞,逐渐形成混浊灶。建议接触辐射时佩戴铅眼镜防护。

2、氧化应激:辐射会诱发活性氧自由基大量产生,超出晶状体抗氧化能力。自由基攻击细胞膜脂质和晶状体蛋白,促使α-晶状体蛋白交联聚集。增加蓝莓、绿茶等抗氧化食物摄入可缓解进程。

3、细胞凋亡:辐射激活P53基因通路,加速晶状体上皮细胞程序性死亡。凋亡细胞残留物堆积在晶状体囊袋内,形成点状混浊。职业暴露者需定期进行裂隙灯检查。

4、蛋白质变性:辐射使晶状体内可溶性蛋白如β-晶状体蛋白发生构象改变,转化为不溶性聚合物。这些变性蛋白散射光线,表现为后囊下白内障。可能与晶状体上皮细胞离子泵功能障碍有关,通常伴随视物模糊、眩光等症状。

5、修复障碍:辐射持续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的端粒酶活性,削弱组织自我修复能力。长期累积损伤导致皮质楔形混浊,常见于放射科医师等职业群体。通常表现为对比敏感度下降、单眼复视等症状。

日常需注意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E等抗氧化营养素,避免紫外线与电离辐射的协同损伤。建议高风险职业者每半年进行眼科检查,混浊进展影响视力时可通过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坚持佩戴防辐射眼镜,控制每日屏幕使用时间,适当进行远眺训练有助于延缓病情发展。

好文章,值得分享给更多人

内容链接已复制

快去粘贴给你的好友吧

我知道了

为您推荐

最新问答

猜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