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牙髓炎疼痛可通过根管治疗、药物镇痛、牙髓摘除术等方式干预。疼痛持续性与炎症程度、细菌感染、牙髓坏死、龋齿进展、免疫反应等因素相关。
1、炎症程度:急性期血管扩张渗出导致剧烈跳痛,冷热刺激加剧症状。慢性期疼痛呈间歇性钝痛,炎症未彻底消除时可能反复发作。建议避免过冷过热食物刺激,使用布洛芬缓解疼痛。
2、细菌感染:深龋或牙裂导致细菌侵入牙髓,产生毒素刺激神经。可能伴随夜间痛、放射性耳颞部疼痛。采用樟脑酚消毒髓腔,配合头孢克洛控制感染,严重者需行活髓切断术。
3、牙髓坏死:长期炎症导致牙髓组织缺氧坏死,疼痛可能暂时减轻。坏死物质分解后产生气体压迫根尖,形成叩击痛。需及时进行根管预备清除坏死组织,防止根尖周炎。
4、龋齿进展:未治疗的深龋持续破坏牙本质,细菌逼近牙髓时疼痛加剧。可能伴随食物嵌塞痛、自发性阵痛。采用玻璃离子充填修复缺损,配合氯己定含漱液减少菌斑。
5、免疫反应:个体差异导致对炎症介质敏感度不同,部分患者疼痛阈值较低。可能表现为长期隐痛或敏感不适。推荐使用脱敏牙膏,必要时采用半导体激光进行生物刺激治疗。
慢性牙髓炎患者应保持每日两次巴氏刷牙,使用牙线清洁邻面。饮食避免高糖粘性食物,增加乳制品摄入促进牙釉质再矿化。急性发作期间可含服冰水暂时缓解疼痛,但需48小时内就诊。长期未治疗可能导致根尖囊肿或颌骨感染,定期口腔检查可早期发现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