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疹常见于手掌足底、生殖器周围、躯干四肢、口腔黏膜及淋巴结区域,与梅毒螺旋体感染后的血行播散和局部免疫反应相关。
1、掌跖部位:
二期梅毒特征性表现为铜红色斑丘疹,掌跖部因角质层较厚呈现特征性铜红色脱屑性斑疹。该区域皮疹通常无痛痒感,易被误诊为湿疹或真菌感染。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搔抓,需通过血清学检测确诊后接受青霉素治疗。
2、生殖器区域:
硬下疳作为一期梅毒典型表现,多发于外生殖器、会阴及肛周。初期为无痛性溃疡,基底清洁呈软骨样硬度。该部位皮疹可能伴随腹股沟淋巴结肿大,需与疱疹病毒感染鉴别。性接触传播是主要途径,治疗期间需禁止性行为。
3、躯干四肢:
玫瑰疹样皮损好发于胸背部及四肢近端,表现为对称分布的粉红色斑疹。皮疹可能融合成环状或弧形,与病毒性皮疹相似。此类皮损具有自限性但传染性强,需规范使用苄星青霉素阻断疾病进展。
4、口腔黏膜:
黏膜斑见于20%二期梅毒患者,好发于唇部、颊黏膜及舌缘。表现为灰白色糜烂面,内含大量梅毒螺旋体。口腔病损可能伴发咽炎、声音嘶哑,需避免共用餐具,治疗首选普鲁卡因青霉素。
5、淋巴结区域:
全身淋巴结肿大是梅毒血行播散的重要体征,以颈部、腋窝及腹股沟淋巴结最常见。淋巴结质地坚硬、活动度好,无化脓倾向。伴随低热、头痛等全身症状时,需完善TPPA和RPR检测明确分期。
梅毒疹患者应增加优质蛋白摄入如鱼肉蛋奶,补充维生素C促进组织修复;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减少黏膜刺激。日常需专用毛巾浴具,衣物高温消毒;皮疹未消退前禁止游泳、桑拿等公共活动。规范治疗期间每月复查血清抗体滴度,性伴侣需同步筛查,直至完成2-3年随访确认血清学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