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癌是指最初发生癌变的器官或组织中的恶性肿瘤,可能由遗传因素、长期接触致癌物质、慢性炎症刺激、病毒感染、免疫系统异常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化学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方式干预。
1、遗传因素
部分原发癌与基因突变或家族遗传倾向有关。例如BRCA基因突变显著增加乳腺癌和卵巢癌风险。这类患者需定期进行肿瘤筛查,必要时可考虑预防性手术。直系亲属中有癌症病史的人群建议进行基因检测和早期干预。
2、致癌物质接触
长期接触烟草烟雾、工业化学物质、电离辐射等致癌物会导致细胞DNA损伤。肺癌与吸烟密切相关,间皮瘤多因石棉暴露引发。减少职业暴露和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是重要预防手段,高危职业人群需做好防护措施。
3、慢性炎症刺激
持续存在的炎症反应会促进细胞异常增殖。肝炎病毒感染可导致肝癌,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发生相关。控制基础炎症性疾病能有效降低癌变风险,如规范治疗慢性肝炎、根除胃内幽门螺杆菌感染等。
4、病毒感染
某些病毒可直接诱发细胞癌变。人乳头瘤病毒是宫颈癌主要致病因素,EB病毒与鼻咽癌发病相关。接种HPV疫苗、避免高危性行为等预防措施能显著降低相关癌症发生率,已感染者需定期进行癌前病变筛查。
5、免疫系统异常
免疫功能低下或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更易发生恶性肿瘤。艾滋病患者易患卡波西肉瘤,器官移植后使用免疫抑制剂可能增加淋巴瘤风险。这类人群需要加强免疫监测,必要时调整免疫抑制方案并进行肿瘤早期筛查。
预防原发癌需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包括戒烟限酒、均衡饮食、规律运动、控制体重等。建议适量增加蔬菜水果摄入,减少加工肉类和高温烹饪食物。定期体检有助于早期发现癌前病变,40岁以上人群应参加针对性癌症筛查项目。出现不明原因消瘦、持续疼痛、异常出血等症状时须及时就医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