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鳞癌早期可能由长期吸烟、酗酒、HPV感染、口腔黏膜白斑、遗传易感性等因素引起,可通过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化学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方式干预。
1、黏膜异常:口腔黏膜出现白色或红色斑块,表面粗糙或增厚,可能伴随轻微疼痛或灼烧感。这类病变常见于颊部、舌缘或牙龈,需通过活检明确性质。早期干预以激光消融或局部切除术为主,避免使用刺激性漱口水。
2、溃疡不愈:持续超过两周的无痛性溃疡,边缘隆起呈火山口状,基底质地坚硬。病变多发生在舌腹或口底,可能与免疫抑制有关。治疗需采用广泛切除术联合颈淋巴结清扫,术后辅以顺铂、5-氟尿嘧啶等化疗药物。
3、功能障碍:舌体活动受限导致发音含糊,咀嚼吞咽时出现牵拉感。这种症状提示肿瘤浸润深层肌肉组织,常伴有同侧耳部牵涉痛。治疗方案需考虑根治性手术联合术后放疗,必要时采用尼妥珠单抗等靶向药物。
4、感觉异常:病灶区域出现麻木或刺痛感,可能伴随牙齿松动。下颌骨受累时可见骨密度改变,需进行CT或MRI评估浸润范围。治疗采用病灶扩大切除联合游离皮瓣修复,晚期病例需使用帕博利珠单抗免疫治疗。
5、淋巴结肿大:同侧颈部出现无痛性硬结,直径超过1.5cm且活动度差。这是癌细胞经淋巴转移的表现,需进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临床处理包括根治性颈清扫术,术后配合卡铂、紫杉醇等药物辅助化疗。
日常护理需保持口腔卫生,使用软毛牙刷和含氟牙膏。饮食选择高蛋白流质食物如牛奶、豆浆,避免过热或辛辣刺激。适度进行颈部伸展运动,定期复查口腔黏膜状况。出现持续声音嘶哑或吞咽梗阻时应立即就诊,肿瘤标志物检测和PET-CT有助于监测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