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瘘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肠内容物外漏、局部皮肤刺激、感染症状、营养不良及水电解质紊乱。肠瘘的典型表现与瘘口位置、瘘管大小及病程阶段密切相关。
1、肠内容物外漏:
肠瘘最直接的表现为肠液、食糜或粪便经异常通道排出体外或进入其他空腔脏器。高位小肠瘘如十二指肠瘘常排出大量胆汁样液体,低位结肠瘘则可能排出成形粪便。瘘口周围皮肤可见持续或间歇性渗液,部分患者可观察到气泡排出。
2、局部皮肤刺激:
消化液长期刺激导致瘘口周围皮肤红肿、糜烂甚至溃疡。胰瘘患者因消化酶腐蚀可出现皮肤大面积坏死,肠液富含电解质易引发接触性皮炎。患者常主诉局部灼痛或瘙痒,严重者影响日常活动与衣物穿着。
3、感染症状:
约60%肠瘘患者继发腹腔或切口感染,表现为发热、寒战、局部压痛及脓性分泌物。肠内容物污染腹腔可能形成局限性脓肿,出现持续性腹痛、反跳痛等腹膜炎体征。实验室检查常见白细胞升高及C反应蛋白异常。
4、营养不良:
长期消化液丢失导致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患者出现体重下降、肌肉萎缩及低蛋白血症。高位肠瘘每日可丢失3000ml以上肠液,伴随维生素B12、铁、锌等微量营养素缺乏,部分患者表现为贫血或周围神经病变。
5、水电解质紊乱:
大量肠液丢失引发脱水、低钾血症及代谢性酸中毒。患者可能出现乏力、心律失常、肠麻痹等表现,严重时导致意识障碍。实验室检查可见血钠、氯、碳酸氢根离子浓度异常,尿量减少伴尿比重增高。
肠瘘患者需严格记录出入量并监测体重变化,建议采用高蛋白、高热量、低渣饮食,分次少量进食以减少消化液分泌。每日用生理盐水清洗瘘口周围皮肤后涂抹氧化锌软膏,避免使用碱性清洁剂。活动时使用专用收集装置固定瘘袋,定期复查血清白蛋白及电解质水平。出现持续发热、腹痛加剧或尿量减少时应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