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散瞳可以检查眼底,但检查范围有限。散瞳能扩大瞳孔,使医生观察到更广的眼底区域,尤其是周边视网膜,对早期病变筛查更有利。
常规眼底检查分为散瞳与非散瞳两种方式。非散瞳检查通过直接检眼镜或眼底相机进行,适用于瞳孔自然状态较大的患者,可观察视盘、黄斑及部分视网膜血管。但瞳孔较小或屈光间质混浊时,成像质量会受影响,可能遗漏周边部视网膜裂孔、变性区等病变。散瞳检查需使用复方托吡卡胺等睫状肌麻痹剂,瞳孔扩张后能清晰显示周边视网膜,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脱离等疾病的诊断率显著提高。
1、非散瞳检查的适用场景:
急诊患者、青光眼浅前房者、对散瞳药物过敏者可采用非散瞳检查。便携式眼底相机配合人工智能辅助分析,已能实现部分疾病的快速筛查,如糖尿病黄斑水肿的初步判断。但需注意,高度近视、有视网膜脱离家族史等高风险人群,仍建议定期散瞳详查。
2、散瞳检查的必要性:
40岁以上人群每年散瞳检查可降低30%致盲性眼病漏诊率。散瞳后配合三面镜、超广角眼底成像等技术,能发现早期视网膜格子样变性、微动脉瘤等细微改变。检查后4-6小时可能出现视近模糊、畏光现象,避免驾驶或强光下活动。
日常护眼需控制用眼时长,每20分钟远眺20秒;增加深色蔬菜摄入,补充叶黄素;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需每季度监测眼底。出现飞蚊症增多、视野缺损等症状时,无论是否散瞳都应立即就诊。建议普通人群每两年进行一次散瞳眼底检查,高风险人群根据医嘱缩短复查间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