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肺插管患者可通过机械通气支持、抗感染治疗、糖皮质激素应用、营养支持、并发症预防等方式治疗。白肺通常由重症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肺水肿、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原因引起。
1、机械通气支持:
有创机械通气是维持氧合的核心措施,采用小潮气量通气策略可降低呼吸机相关肺损伤风险。高频振荡通气或俯卧位通气可作为辅助手段改善氧合指数。需密切监测血气分析调整参数,避免气压伤和氧中毒。
2、抗感染治疗:
根据病原学检测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经验性用药可选用亚胺培南、万古霉素、伏立康唑等广谱药物。病毒感染需早期使用奥司他韦或帕拉米韦。治疗过程中需动态评估炎症指标,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3、糖皮质激素应用:
甲泼尼龙或地塞米松可抑制过度炎症反应,减轻肺泡渗出。使用时需严格掌握适应症,监测血糖和电解质水平。疗程一般不超过7-10天,突然停药可能引起反跳现象。
4、营养支持:
早期肠内营养可选用短肽型制剂,每日热量维持在25-30kcal/kg。静脉营养需补充谷氨酰胺和ω-3脂肪酸。保持前白蛋白>15mg/dl,白蛋白>30g/L有助于组织修复。
5、并发症预防:
深静脉血栓预防采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应激性溃疡预防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定期翻身拍背预防压疮,加强口腔护理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风险。
患者需保证每日蛋白质摄入1.2-1.5g/kg,分6-8次少量进食。康复期可进行床上脚踏车训练改善心肺功能,呼吸肌锻炼采用三球仪训练。护理重点包括气道湿化、体位引流和心理疏导,建立人工气道者需每日评估撤机指征。多学科团队协作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存活率与基础疾病严重程度、器官功能代偿能力直接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