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牙和鹅口疮可通过口腔黏膜表现、病因、伴随症状、发病年龄、治疗方法等方面区分。马牙通常由上皮细胞堆积引起,鹅口疮多与白色念珠菌感染有关。
1、外观差异:马牙表现为牙龈边缘的白色或黄白色米粒大小颗粒,质地坚硬,无红肿或溃疡。鹅口疮病灶呈乳白色斑块,形似凝乳,周围黏膜充血,擦拭后易出血。前者无需特殊处理,后者需抗真菌治疗。
2、发病机制:马牙是新生儿牙板上皮剩余形成的角化珠,属于生理性现象。鹅口疮与免疫力低下、乳具消毒不彻底相关,可能与长期使用抗生素、营养不良等因素有关,通常伴随拒食、烦躁等症状。
3、年龄特点:马牙多见于出生4-6周内的婴儿,2-3个月自行脱落。鹅口疮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婴幼儿高发,未及时治疗可能扩散至咽喉部。
4、处理方式:马牙禁止挑破或摩擦,保持口腔清洁即可。鹅口疮需使用制霉菌素混悬液涂抹,哺乳前后用碳酸氢钠溶液清洁口腔,严重者口服氟康唑。
5、病程转归:马牙不引起不适感,不影响进食。鹅口疮可能反复发作,需排查免疫缺陷或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母乳喂养者需同时治疗母亲乳头真菌感染。
日常护理需注意奶瓶消毒、哺乳卫生,避免过度清洁婴儿口腔黏膜。鹅口疮患儿可适量补充维生素B族,母亲饮食减少高糖食物摄入。出现喂养困难或病灶扩散需及时儿科就诊,真菌感染未控制可能继发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