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可通过HPV检测、宫颈细胞学检查、阴道镜检查、宫颈活检、影像学检查等方式筛查诊断。其发生与高危型HPV持续感染、多产多孕、免疫抑制、长期口服避孕药、吸烟等因素相关。
1、HPV检测: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宫颈癌主要病因,16/18型阳性需进一步检查。通过核酸扩增技术检测宫颈脱落细胞中的病毒DNA/RNA,联合细胞学检查可提高检出率。30岁以上女性建议每5年进行一次HPV检测。
2、TCT检查: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查能发现宫颈上皮细胞异常变化。医生用刷子采集宫颈管及移行带细胞,通过计算机辅助识别可疑病变。检出ASC-US以上结果需结合HPV结果判断,建议21-29岁女性每3年筛查一次。
3、阴道镜检查:对细胞学异常者采用光学放大设备观察宫颈血管形态及上皮结构。醋酸白试验和碘试验可识别病变范围,指导定位活检。检查过程可能引起轻微不适,但无需麻醉,术后可能有少量出血。
4、组织活检:包括点活检、宫颈管搔刮和锥切活检。锥切术可同时用于诊断和治疗,通过电环切除或冷刀切除部分宫颈组织。病理检查可明确病变程度,浸润癌需补充CT或MRI评估分期。
5、影像学检查:MRI能清晰显示肿瘤浸润深度和宫旁侵犯,PET-CT用于评估远处转移。II期以上患者需进行盆腔增强CT,骨扫描适用于疑似骨转移病例,超声主要用于评估淋巴结状态。
定期筛查是预防宫颈癌的关键措施,21岁起应建立规范的筛查计划。接种HPV疫苗可预防70%以上宫颈癌,保持单一性伴侣和戒烟能降低感染风险。出现接触性出血或异常分泌物应及时就诊,治疗期间需保证蛋白质和维生素摄入,适度进行盆底肌训练改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