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珠菌性阴道炎是由白色念珠菌过度繁殖引起的常见妇科感染,典型症状包括外阴瘙痒、豆腐渣样白带及排尿灼痛,可通过抗真菌药物、局部护理及生活方式调整改善。
1、致病因素:
白色念珠菌作为条件致病菌,在阴道微生态失衡时大量增殖。糖尿病、妊娠期激素变化、长期使用抗生素或免疫抑制剂可能破坏阴道乳酸杆菌主导的酸性环境,为真菌繁殖创造条件。紧身化纤内裤、高糖饮食等生活习惯也会增加风险。
2、典型症状:
患者常出现外阴剧烈瘙痒伴灼热感,阴道分泌物呈白色凝乳状或豆腐渣样,排尿时尿道口刺激症状明显。部分患者伴随外阴红肿、性交疼痛,症状在月经前加重。需与细菌性阴道病、滴虫性阴道炎进行鉴别诊断。
3、药物治疗:
局部应用克霉唑栓剂、制霉菌素阴道片可有效抑制真菌,口服氟康唑适用于反复发作病例。治疗期间需避免性生活,配偶有症状者需同步治疗。妊娠期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B类抗真菌药物。
4、日常护理:
选择纯棉透气内裤并每日更换,避免使用护垫及妇科洗液冲洗阴道。如厕后从前向后擦拭,游泳后及时清洗外阴。合并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水平,减少真菌繁殖的糖原供给。
5、预防复发:
建立阴道微生态平衡是关键,可适量补充含乳酸杆菌的益生菌。避免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月经期勤换卫生巾。饮食上限制精制糖摄入,增加全谷物、无糖酸奶等食物,适度运动增强免疫力。
保持外阴干燥清洁是基础预防措施,建议选择宽松衣物并减少盆浴。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饮食中可增加大蒜、椰子油等天然抗真菌食物。出现异常分泌物或瘙痒持续3天以上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用药掩盖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