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瘙痒可通过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地塞米松软膏等药物缓解,治疗药物主要有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局部麻醉剂和中药制剂。
1、抗组胺药:
氯雷他定和西替利嗪是常用第二代抗组胺药,通过阻断组胺H1受体减轻过敏反应引起的瘙痒。这类药物对荨麻疹、过敏性皮炎等免疫介导的瘙痒效果显著,可能出现嗜睡、口干等不良反应。妊娠期及肝肾功能不全者需谨慎使用。
2、糖皮质激素:
地塞米松软膏、氢化可的松乳膏等外用糖皮质激素适用于湿疹、神经性皮炎等炎症性皮肤病。强效激素连续使用不宜超过两周,面部及皮肤薄嫩部位建议选择弱效制剂。长期大面积使用可能引起皮肤萎缩等副作用。
3、钙调磷酸酶抑制剂:
他克莫司软膏和吡美莫司乳膏属于非激素类免疫调节剂,适用于特应性皮炎等慢性瘙痒。通过抑制T细胞活化减轻炎症反应,不会产生激素依赖性,初期使用可能出现灼热感等刺激症状。
4、局部麻醉剂:
利多卡因凝胶和普鲁卡因乳膏通过阻断神经传导缓解局部瘙痒,适用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等神经源性瘙痒。需注意可能引起接触性皮炎,破损皮肤禁用。
5、中药制剂:
丹皮酚软膏、冰黄肤乐软膏等中药外用制剂具有清热燥湿功效,对轻度湿疹、蚊虫叮咬所致瘙痒有效。部分含薄荷脑成分可产生即时清凉止痒效果,过敏体质者需先小范围试用。
皮肤瘙痒期间建议穿着纯棉透气衣物,避免过度搔抓导致继发感染。洗澡水温控制在37℃以下,减少碱性沐浴露使用频率。保持室内湿度40%-60%,必要时使用加湿器。饮食宜清淡,限制辛辣刺激食物摄入,适当补充维生素A、E等有助于皮肤屏障修复的营养素。若瘙痒持续超过两周或伴随皮疹扩散、发热等症状,需及时就诊排查糖尿病、肝胆疾病等系统性疾病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