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门狭窄可通过饮食调整、局部用药、器械扩张、注射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改善。肛门狭窄可能由先天畸形、慢性炎症、外伤、肿瘤压迫、术后瘢痕等因素引起。
功能主治:用于治疗肛裂与缓解肛裂引起的疼痛。
用法用量:每日3次,每次挤出1-1.5cm膏体,置于指端,经肛门涂于肛管内(肛门内约1cm),或遵医嘱。每次用完后请立刻拧紧管盖。用药后请洗手。
1、先天因素: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如肛门闭锁术后可能遗留狭窄,幼儿期即可出现排便费力、粪便变细。日常需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使用乳果糖软化粪便,定期进行肛门指检评估狭窄程度。
2、炎症刺激:
慢性肛裂或克罗恩病引发的炎性狭窄可能与局部水肿、纤维化有关,常伴随排便疼痛、出血。短期使用氢化可的松软膏缓解炎症,严重者需注射糖皮质激素抑制纤维增生。
3、外伤影响:
肛门撕裂伤或产伤愈合过程中形成瘢痕组织,导致肛门括约肌弹性下降。每日温水坐浴配合硝酸甘油软膏涂抹,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并松弛平滑肌。
4、占位压迫:
直肠肿瘤或盆腔巨大囊肿压迫肛管时,除排便困难外可能出现里急后重感。需通过CT明确占位性质,恶性肿瘤需切除联合放化疗,良性肿瘤可行经肛门微创摘除。
5、术后并发症:
痔疮切除术或肛瘘手术后瘢痕挛缩发生率约15%,表现为排便时肛门紧缩感。早期使用扩肛器渐进式扩张,顽固性狭窄需行肛门成形术重建肛管结构。
建议每日摄入25克膳食纤维如燕麦、火龙果、奇亚籽,配合提肛运动增强盆底肌力。排便时避免过度用力,使用蹲便器可减少直肠肛管夹角。狭窄程度进展或出现肠梗阻症状时需及时就医,肛门测压和超声内镜可精确评估病情。术后患者应每3个月复查肛门指诊,预防瘢痕再度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