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损伤可能由酒精滥用、药物副作用、病毒感染、脂肪肝、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原因引起。
1、酒精滥用:长期过量饮酒会导致肝细胞变性坏死,乙醇代谢产物乙醛直接损伤线粒体功能,抑制肝脏解毒能力。戒酒是首要干预措施,需配合维生素B族补充,严重者需进行肝移植评估。
功能主治:主要用于过敏性与炎症性疾病。
用法用量:1.补充替代治疗法:口服,1次5-10mg,一日10-60mg,早晨起床后服用2/3,下午服用1/3。2.抗炎:口服一日5-60mg,疗程剂量根据病情不同而异。3.自身免疫性疾病:口服,每日40-60mg,病情稳定后酌减。4.过敏性疾病:每日20-40mg,症状减轻后每隔1-2日减少5mg。5.防止器官移植排异反应:一般术前1-2天开始每日口服100mg,术后一周改为每日60mg。6.治疗急性白血病、恶性肿瘤等:每日口服60-80mg症状缓解后减量。
2、药物副作用:对乙酰氨基酚、抗结核药、化疗药物等通过细胞色素P450代谢产生肝毒性代谢物。发现肝功能异常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必要时使用N-乙酰半胱氨酸、还原型谷胱甘肽等解毒剂。
3、病毒感染: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发持续性炎症反应,病毒复制直接破坏肝细胞。抗病毒治疗可选择恩替卡韦、索磷布韦等药物,合并肝硬化需定期监测甲胎蛋白。
4、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肝与胰岛素抵抗相关,肝细胞内甘油三酯沉积引发氧化应激。控制体重、改善代谢是关键,建议地中海饮食配合有氧运动,避免快速减重加重肝损伤。
5、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抗体攻击肝细胞导致慢性活动性肝炎,多见于女性群体。免疫抑制治疗常用泼尼松联合硫唑嘌呤,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需使用熊去氧胆酸。
日常需限制高脂高糖饮食,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避免使用成分不明的中药制剂。肝功能持续异常超过3个月或出现黄疸、腹水等症状,需及时进行肝脏弹性检测和病理活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