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胃黏膜长期慢性炎症但未出现腺体萎缩的疾病,可能由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药物刺激、胆汁反流、自身免疫因素、不良饮食习惯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根除幽门螺杆菌、调整饮食结构、保护胃黏膜药物、控制胆汁反流、改善生活方式等方式治疗。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病因之一,细菌定植于胃黏膜后引发持续性炎症反应。该感染可通过碳13/14呼气试验确诊,根除治疗需采用含铋剂四联疗法,常用药物包括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奥美拉唑和枸橼酸铋钾。感染控制后胃黏膜炎症可逐渐缓解。
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会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削弱胃黏膜屏障功能。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也可能加重胃黏膜损伤。存在用药需求时应联用质子泵抑制剂如雷贝拉唑,或更换为对胃肠道刺激较小的塞来昔布等COX-2抑制剂。
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可能导致胃黏膜化学性损伤,常见于胃大部切除术后或幽门功能障碍患者。典型症状包括口苦、上腹灼痛,胃镜检查可见胆汁湖形成。治疗可选用促胃肠动力药多潘立酮联合铝碳酸镁等胆汁吸附剂。
部分患者存在针对胃壁细胞的自身抗体,导致黏膜层慢性炎症但尚未进展为萎缩。这类患者可能伴随恶性贫血,血清学检查可发现抗内因子抗体阳性。需定期监测胃镜及病理变化,必要时补充维生素B12。
长期进食过热、辛辣或腌制食品会持续刺激胃黏膜,酒精和咖啡因摄入过量也会加重炎症。建立规律进食习惯,选择清蒸、炖煮等烹饪方式,增加新鲜蔬果摄入量,避免空腹饮酒有助于黏膜修复。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日常需注意饮食温度控制在40℃以下,优先选择鱼肉、山药、秋葵等易消化食材,避免竹笋、年糕等粗硬食物。建议每周进行3-5次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每次持续30-45分钟以改善胃肠蠕动功能。定期胃镜复查可监测黏膜变化,出现持续上腹痛、体重下降等症状应及时消化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