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列缺损可能由龋齿、牙周病、外伤、先天性缺牙、磨耗等因素引起。
1、龋齿侵蚀:
细菌产酸导致牙体硬组织破坏,深龋未及时治疗可发展为牙髓炎或根尖周炎,最终需拔除患牙。日常使用含氟牙膏、定期洗牙可降低龋齿风险,已形成缺损者需采用嵌体或全冠修复。
2、牙周病变:
慢性牙周炎造成牙槽骨吸收和牙龈萎缩,牙齿逐渐松动脱落。病变可能与吸烟、糖尿病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牙龈出血、口臭等症状。龈下刮治配合甲硝唑、多西环素等药物可控制炎症,晚期需进行牙周夹板固定。
3、外伤撞击:
运动损伤或意外事故导致牙齿折断、移位或完全脱位。即刻再植术适用于完整脱位牙,折断至龈下者需考虑桩核冠修复或种植牙。建议运动时佩戴防护牙托。
4、先天缺失:
胚胎发育异常导致恒牙胚缺失,常见于侧切牙和第二前磨牙。正畸治疗可通过关闭间隙或预留种植空间解决,儿童期需拍摄全景片早期干预。
5、过度磨耗:
长期夜磨牙或酸性饮食加速牙釉质损耗,严重者出现垂直距离降低。定制咬合垫可保护剩余牙体,广泛缺损需进行咬合重建,日常避免咀嚼硬物。
均衡摄入钙磷含量高的乳制品和绿叶蔬菜,配合叩齿锻炼增强牙周组织韧性。每半年进行口腔检查,及时处理早期龋坏,活动义齿佩戴者需每日清洁基托。重度缺损影响咀嚼功能时,应考虑种植修复或固定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