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厕所拉水可通过补充电解质、调整饮食、药物干预、病因治疗、预防脱水等方式处理。腹泻水样便通常由病毒感染、细菌感染、食物不耐受、肠道菌群紊乱、慢性肠病等原因引起。
1、补液防脱水:急性水样便易导致电解质失衡,口服补液盐是首选方案。可选用低渗型口服补液盐Ⅲ,每袋兑250ml温水,少量多次饮用。儿童按50ml/kg体重补充,成人每日1000-2000ml。严重脱水需静脉输注葡萄糖氯化钠溶液。
2、饮食调整:采用BRAT饮食法,选择香蕉、米饭、苹果泥、吐司等低渣食物。避免乳制品、高脂食品及生冷食物,症状缓解后逐步添加蒸蛋、燕麦粥等易消化蛋白质。每日分6-8餐,单次进食量不超过200ml。
3、对症用药:蒙脱石散可吸附肠道毒素,每次1袋每日3次;洛哌丁胺适用于非感染性腹泻,每日不超过8mg;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调节菌群,每次420mg每日2次。发热超过38.5℃可服用对乙酰氨基酚。
4、病因治疗:细菌性肠炎需根据药敏选用诺氟沙星、头孢克肟等抗生素。轮状病毒感染病程约3-7天自限。慢性腹泻需肠镜排查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确诊后使用美沙拉嗪或免疫抑制剂。
5、预防措施:处理食材需生熟分开,海产品彻底加热。旅行时避免生饮自来水,随身携带电解质泡腾片。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者需监测艰难梭菌感染风险。糖尿病患者出现水样便应警惕肠自主神经病变。
发生腹泻时应记录排便频率、性状及伴随症状。建议每日饮用淡盐水、米汤等液体2000ml以上,适当进食煮熟的胡萝卜、南瓜等富含果胶的食物。症状持续超过48小时伴意识模糊、尿量减少等脱水表现需急诊处理。恢复期可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促进肠蠕动,避免剧烈运动加重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