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出血可能由外伤、耳道感染、鼓膜穿孔、中耳炎、肿瘤等原因引起。
1、外伤:耳道皮肤或鼓膜受外力损伤是常见原因,如掏耳过深、头部撞击、气压伤等。避免使用尖锐物品清理耳道,外伤性出血通常可自行停止,持续出血需耳鼻喉科检查排除深部损伤。
功能主治:用于治疗敏感菌引起的中耳炎、外耳道炎、鼓膜炎。
用法用量:滴耳。成人一次6~10滴,一日2~3次。滴耳后进行约10分钟耳浴。根据症状适当增...
2、耳道感染:外耳道炎或疖肿可能导致局部血管破裂。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常见,表现为耳痛、渗液伴血丝。保持耳道干燥,局部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严重者需口服头孢克洛抗感染。
3、鼓膜穿孔:爆炸、潜水或中耳压力骤变导致。穿孔边缘出血多伴随听力下降、耳鸣。80%小穿孔可自愈,大穿孔需鼓室成形术或鼓膜修补术治疗。
4、中耳炎:化脓性中耳炎侵蚀血管会引起血性分泌物。肺炎链球菌感染常见,伴随耳闷、发热。急性期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慢性反复发作者需乳突根治术。
5、肿瘤:外耳道乳头状瘤或中耳血管瘤易出血,恶性肿瘤如鳞癌多伴恶臭分泌物。确诊需病理活检,良性肿瘤行切除术,恶性肿瘤需扩大切除联合放疗。
日常避免用力擤鼻或潜水等增加耳压的行为,棉签清洁仅限耳廓。出血期间暂停游泳,洗澡时用耳塞防水。突发大量出血或伴随眩晕、面瘫需立即就诊,排除颈静脉球瘤等血管病变。长期反复出血建议完善颞骨CT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