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食后牙痛可能由龋齿、牙本质敏感、牙隐裂、牙龈炎或牙髓炎引起,可通过局部脱敏治疗、充填修复、根管治疗等方式缓解。疼痛通常与冷热刺激、机械压迫或炎症反应有关。
1、龋齿:
牙齿硬组织被细菌腐蚀形成龋洞,进食时食物残渣嵌入龋洞压迫牙髓神经引发疼痛。浅龋可通过玻璃离子水门汀充填,深龋需先使用氢氧化钙垫底保护牙髓。日常使用含氟牙膏刷牙可延缓龋齿进展。
2、牙本质敏感:
牙龈退缩导致牙根暴露或釉质磨损,冷热酸甜刺激通过牙本质小管传导至牙髓。可选用含钾盐的脱敏牙膏封闭牙小管,严重者需进行树脂渗透或激光治疗。避免横向用力刷牙可减少釉质磨损。
3、牙隐裂:
牙齿表面出现肉眼难辨的微裂纹,咀嚼时裂纹受力扩张刺激牙髓。隐裂较浅时可进行树脂粘接修复,裂纹达髓腔则需全冠修复。避免用患牙咬硬物防止裂纹加深。
4、牙龈炎:
菌斑堆积引发牙龈红肿,食物摩擦炎症部位产生疼痛。需进行超声洁治清除牙石,配合氯己定含漱液控制感染。使用牙线清洁牙缝可减少菌斑堆积。
5、牙髓炎:
细菌感染导致牙髓充血水肿,进食时髓腔内压力升高引发剧痛。急性期需开髓引流,后期行根管治疗清除坏死组织。早期龋齿及时治疗可避免发展为牙髓炎。
建议选择软毛牙刷采用巴氏刷牙法,每日两次配合牙线清洁。减少碳酸饮料及高糖食物摄入,咀嚼时两侧牙齿交替使用。若疼痛持续超过3天或出现自发痛、夜间痛,需立即就诊排除根尖周炎或颌骨病变。定期口腔检查能早期发现楔状缺损、磨牙症等潜在问题,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进行牙周探诊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