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蚤叮咬可引发皮肤瘙痒、过敏反应,严重时传播鼠疫、斑疹伤寒等疾病。危害主要包括皮肤损害、过敏反应、继发感染、疾病传播和心理困扰。
功能主治:本品为局部外用抗生素,适用于革兰阳性球菌引起的皮感染,例如:脓疱病,疖肿、毛囊炎等原发性皮肤感染及湿疹合并感染、溃疡合并感染,创伤合并感染等继发性皮肤感染。
用法用量:本品应外用,局部涂于患处。必要时,患处可用辅料包扎或敷盖,每日3次,5天一疗程,必要时可重复一疗程。
1、皮肤损害:
跳蚤口器刺入皮肤吸血时,唾液中的蛋白质会引发局部炎症反应,形成直径2-10毫米的红色丘疹,中央可见出血点。常见于腰部、下肢等衣物紧贴部位,儿童面部也易受累。持续搔抓可能导致表皮剥脱,形成线状抓痕。
2、过敏反应:
约40%人群对跳蚤唾液蛋白过敏,表现为叮咬处剧烈瘙痒、水肿性红斑,严重者出现荨麻疹或全身性过敏反应。儿童可能出现丘疹性荨麻疹,特征为成群分布的坚实丘疹,病程可持续2-3周。
3、继发感染:
搔抓破溃的皮肤易继发金黄色葡萄球菌或链球菌感染,表现为脓疱、蜂窝织炎。糖尿病患者可能出现深部组织感染,需警惕坏死性筋膜炎等严重并发症。
4、疾病传播:
鼠蚤可传播鼠疫耶尔森菌,引发腺鼠疫或肺鼠疫;热带地区的人蚤可能传播斑疹伤寒立克次体。虽然现代卫生条件下较少见,但野外活动或接触啮齿动物后出现发热、淋巴结肿痛需及时就医。
3、心理困扰:
反复叮咬会导致睡眠障碍、焦虑情绪,儿童可能出现行为异常。长期跳蚤侵扰可能引发寄生虫恐惧症,表现为过度清洁、皮肤检查等强迫行为。
被跳蚤叮咬后应立即用肥皂水清洗,冷敷缓解瘙痒,避免抓破皮肤。衣物床单需用60℃以上热水烫洗,环境处理建议使用含有吡虫啉的杀虫剂。饲养宠物的家庭要定期使用氟虫腈等驱虫药物,保持地毯、沙发缝隙清洁。出现发热、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或皮损化脓、持续不愈时需皮肤科就诊。过敏体质者可口服氯雷他定缓解症状,继发感染者需外用莫匹罗星软膏。改善环境卫生是预防关键,尤其要注意地下室、车库等潮湿区域的灭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