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原体感染是由支原体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可能由呼吸道传播、免疫力低下、接触感染源、慢性疾病、环境因素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抗生素治疗、免疫调节、隔离防护、基础病控制、环境消毒等方式干预。
支原体是最小的原核微生物之一,缺乏细胞壁结构,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天然耐药。肺炎支原体是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体,生殖支原体则主要引起泌尿生殖系统感染。这类微生物通过黏附宿主细胞表面导致纤毛运动停滞,引发局部炎症反应。
呼吸道支原体通过飞沫传播,在密闭空间易造成集体感染。生殖支原体通过性接触传播,新生儿可能经产道感染。接触被污染的生活用品也可能造成间接传播,潜伏期通常为2-3周。
5-15岁儿童是肺炎支原体感染高发群体,免疫功能低下者易发展为重症。吸烟人群呼吸道防御功能受损,性活跃期女性生殖支原体感染率较高。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感染后症状更显著。
肺炎支原体感染表现为顽固性干咳、低热、咽痛,胸片可见斑片状浸润影。生殖支原体感染可能导致尿道炎、宫颈炎,伴有排尿灼痛、分泌物增多。部分患者会出现皮疹、关节炎等肺外表现。
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和核酸扩增试验是主要诊断手段。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阿奇霉素、克拉霉素是首选药物,耐药者可选用四环素类或多西环素。重症患者需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慢性感染者需要足疗程用药。
支原体感染期间需保证每日2000ml水分摄入,食用百合银耳羹等润肺食物,避免辛辣刺激饮食。恢复期进行八段锦等温和运动,卧室保持50%-60%湿度。使用含氯消毒剂处理患者分泌物污染物,家庭成员分餐并保持1米以上社交距离。出现持续高热、血痰或呼吸困难应立即就医,免疫功能缺陷者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