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套叠可通过空气灌肠复位、手术复位、静脉补液、抗生素治疗、饮食调整等方式治疗。肠套叠通常由肠道蠕动异常、肠道息肉、肠道炎症、病毒感染、肠道解剖结构异常等原因引起。
1、空气灌肠复位:
空气灌肠复位是肠套叠的首选非手术治疗方法,通过肛门注入气体使套叠的肠管复位。该方法适用于发病48小时内、无肠坏死或穿孔迹象的患者。操作需在X线或超声引导下进行,复位成功率可达80%以上。复位后需密切观察患儿是否有复发症状。
2、手术复位:
对于灌肠复位失败、病程超过48小时或怀疑肠坏死的患者需行手术治疗。常见术式包括开腹肠套叠复位术、腹腔镜下肠套叠复位术。术中需评估肠管活力,坏死肠段需切除并行肠吻合术。术后需禁食至肠功能恢复,逐步过渡到流质饮食。
3、静脉补液:
肠套叠患者常伴有脱水及电解质紊乱,需及时静脉补充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及钾离子。补液量根据脱水程度调整,重度脱水者可按20ml/kg快速输注。同时需监测尿量、皮肤弹性等指标评估补液效果,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4、抗生素治疗:
疑似肠坏死或穿孔时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常用药物包括头孢曲松、甲硝唑、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抗生素可降低术后感染风险,疗程一般5-7天。用药期间需监测肝肾功能,避免二重感染发生。
5、饮食调整:
复位成功后应从清流质饮食开始,逐步过渡到低渣半流质、软食。推荐米汤、藕粉、蒸蛋等易消化食物,避免高纤维及产气食物。母乳喂养婴儿可继续哺乳,配方奶喂养者可选用水解蛋白配方。恢复期少食多餐,避免肠道负担过重。
肠套叠患者恢复期需保持充足休息,避免剧烈运动。饮食上选择低纤维、高蛋白的鱼肉蛋奶,配合米粥、烂面条等主食。可进行腹部按摩促进肠蠕动,每日2-3次顺时针轻柔按压。出现腹痛、血便等症状需立即复诊,术后患者应定期随访评估肠道功能恢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