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镜检查是一种无创性诊断技术,主要用于观察皮肤表面及表皮下部结构的显微变化,操作流程主要包括检查前准备、设备调试、图像采集、结果分析和报告出具五个步骤。
1、检查前准备:
患者需清洁待检皮肤区域,避免残留化妆品或药物干扰。医生核对患者病史,明确检查目的如色素痣评估、银屑病监测等,向患者解释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签署知情同意书。检查室应保持适宜温湿度,避免强光直射。
2、设备调试:
选用偏振光或非偏振光皮肤镜,根据检查部位选择10-70倍放大倍数。校准焦距与光源强度,在健康皮肤区域测试成像质量。对于毛发部位需使用专用浸液如矿物油增强透光性,确保图像清晰度达到诊断要求。
3、图像采集:
将皮肤镜探头垂直轻触皮肤表面,保持稳定压力避免变形。对可疑病灶进行多角度拍摄,包括整体观、中心区及边缘特写。动态病变需录制视频,特殊病例采用紫外光或荧光模式辅助成像。每处病灶至少保存3张不同焦距图像。
4、结果分析:
运用模式分析法评估色素网络、血管形态等26项诊断指标。通过ABCD法则计算皮肤镜评分,结合AI辅助诊断系统比对数据库。需鉴别良恶性特征,如不规则条纹、蓝白幕征等典型表现,必要时进行多次放大复核。
5、报告出具:
整合图像与临床资料生成结构化报告,包含病灶定位、形态描述、诊断意见及随访建议。采用标准化术语如Globular型、Reticular型,附关键图像标注说明。急诊病例30分钟内出具初步报告,复杂病例需双医师复核。
皮肤镜检查后无需特殊护理,但建议24小时内避免剧烈摩擦检查部位。检查结果应结合临床表现综合判断,对疑似恶性病变需及时活检确诊。日常注意防晒可减少皮肤光老化对检查的干扰,定期皮肤自查配合专业检查能有效早期发现皮肤病变。检查前3天停用外用药物可提高图像准确性,糖尿病患者检查肢端时需特别注意探头压力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