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发性青光眼可通过药物控制、激光治疗、手术治疗、原发病管理、定期监测等方式治疗。继发性青光眼通常由眼外伤、葡萄膜炎、白内障、长期使用激素、眼底血管病变等原因引起。
1、药物控制:
降眼压药物是基础治疗手段,常用前列腺素类药物如拉坦前列素,β受体阻滞剂如噻吗洛尔,碳酸酐酶抑制剂如布林佐胺。药物需严格遵医嘱使用,避免自行停药或调整剂量。眼压监测需每周1-2次,直至稳定。
2、激光治疗:
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适用于开角型继发青光眼,激光虹膜周切术用于瞳孔阻滞病例。激光治疗创伤小,门诊即可完成,术后需配合抗炎滴眼液。治疗2周后需复查眼压和房角状态。
3、手术治疗:
小梁切除术适用于药物控制不佳者,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用于顽固性病例。术前需评估角膜内皮功能,术后需避免揉眼和剧烈运动。并发症包括浅前房、脉络膜脱离等。
4、原发病管理:
葡萄膜炎患者需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需控制血糖。激素性青光眼应立即停用诱发药物,改用非甾体抗炎药。原发病控制程度直接影响青光眼预后。
5、定期监测:
每3个月检查视野和视神经纤维层厚度,每年进行眼底照相。居家每日自测眼压,记录波动情况。发现视力骤降、眼胀头痛需立即急诊处理。长期随访可延缓视功能损害。
饮食需限制咖啡因摄入,每日饮水不超过2000ml分次饮用。推荐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避免倒立、举重等升高眼压动作。术后护理需保持术眼清洁,睡眠时抬高床头30度。心理疏导有助于缓解焦虑情绪,家属应参与疾病管理。环境光线需柔和,避免强光刺激瞳孔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