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丹毒和丹毒的主要区别在于致病菌、感染途径及临床表现。类丹毒由猪红斑丹毒丝菌引起,多见于接触动物或生肉者;丹毒则由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常通过皮肤破损入侵。两者在症状上均表现为红肿热痛,但类丹毒多局限于手部,丹毒易扩散且伴全身症状。
1、致病菌差异:
类丹毒由猪红斑丹毒丝菌Erysipelothrix rhusiopathiae引起,属于革兰阳性杆菌;丹毒则由A组β溶血性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感染所致。前者常见于兽医、屠宰工人等职业暴露人群,后者多因皮肤微小伤口被细菌定植引发。
2、感染途径:
类丹毒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如猪、鱼或其制品传播,皮肤微小创口是主要入侵门户;丹毒则常因足癣、湿疹等皮肤屏障受损后,链球菌从黏膜或伤口侵入真皮层淋巴管导致感染。
3、症状特点:
类丹毒典型表现为紫红色斑块伴灼痛,边界清晰但中央消退,多局限于手指或手背;丹毒则呈鲜红色片状水肿性红斑,边缘隆起且向周围蔓延,常见于下肢或面部,伴高热、寒战等全身反应。
4、并发症风险:
类丹毒极少引起全身感染,偶见心内膜炎;丹毒可能继发蜂窝织炎、脓肿甚至败血症,反复发作可导致淋巴管阻塞形成象皮肿。两者均需抗生素治疗,但丹毒更易复发。
5、治疗用药:
类丹毒首选青霉素或头孢类抗生素,对红霉素也敏感;丹毒需大剂量青霉素静脉给药,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克林霉素。严重丹毒需联合糖皮质激素控制炎症反应。
预防类丹毒需做好职业防护,处理动物制品时戴手套;丹毒患者应积极治疗足癣等原发病,避免搔抓皮肤。两者均需保持患处清洁干燥,类丹毒患者需隔离接触性传染源,丹毒恢复期可抬高患肢促进淋巴回流。饮食上建议高蛋白、高维生素摄入以增强免疫力,避免辛辣刺激食物。若出现持续发热或皮损扩散,需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