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骨折后多数情况下可以康复,但恢复速度和程度受年龄、骨折类型及基础疾病等因素影响。
一、影响骨折愈合的关键因素:
老年人骨骼愈合能力较年轻人弱,主要与骨质疏松、血液循环减缓有关。闭合性骨折通过规范治疗通常6-12周可形成骨痂,而开放性骨折或伴有糖尿病的患者可能需要更长时间。髋部、脊柱等承重部位骨折需特别关注,这类骨折可能导致长期卧床并发症。
二、不同阶段的康复要点:
急性期需严格制动,采用石膏固定或手术内固定。术后2周起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肌肉等长收缩训练,预防关节僵硬。骨痂形成期应逐步增加被动关节活动,配合红外线理疗促进血液循环。康复后期需加强平衡训练,使用助行器预防二次跌倒,每日补充800-1200毫克钙质及适量维生素D。
三、特殊情况的处理:
严重骨质疏松患者可能出现骨折延迟愈合,需进行双能X线骨密度检查。合并认知障碍的老年患者需要家属监督康复训练,防止自行拆除固定装置。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者应评估药物对骨骼的影响,必要时调整用药方案。
建议每日分次摄入牛奶、豆腐等高钙食物,选择太极、八段锦等低强度运动维持肌力。卧室需安装夜灯防跌倒,浴室加装防滑垫。每月复查X线观察骨痂生长情况,若出现患肢肿胀加剧或皮肤发绀需立即就诊。保持乐观心态对康复至关重要,家属应多给予情感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