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黑色素瘤可能由紫外线过度暴露、遗传易感性、免疫抑制、痣细胞异常增生、慢性炎症刺激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手术切除、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化疗、放疗等方式干预。
长期接触紫外线辐射是主要诱因,中波紫外线UVB直接损伤皮肤细胞DNA。日常需避免10:00-16:00强光时段外出,使用SPF30以上广谱防晒霜,穿戴遮阳帽和防晒衣物。户外工作者建议每两小时补涂防晒产品。
CDKN2A基因突变携带者发病风险增加8-12倍。有家族史者应每年进行全身皮肤镜检查,重点关注新发色素性皮损或原有痣的形态改变。基因检测可辅助评估风险,但需结合临床监测。
器官移植后使用他克莫司等免疫抑制剂者发病率升高3倍。这类人群需缩短皮肤筛查间隔至3-6个月,警惕甲周、足底等非曝光部位病变。维持适度免疫抑制水平可平衡治疗需求与肿瘤风险。
可能与BRAF V600E基因突变有关,通常表现为原有痣出现不对称、边界模糊、颜色斑驳、直径>6mm等症状。ABCDE法则不对称、边界、颜色、直径、演变是重要自检标准,异常痣建议采用莫氏显微手术切除。
反复摩擦或创伤可能诱发恶变,通常表现为病灶溃疡、出血、卫星灶等症状。腰带区、足底等易摩擦部位色素痣建议预防性切除,术后病理需检测Breslow厚度和Clark分级。
日常需增加富含维生素D的鱼类和蛋类摄入,规律进行游泳等低冲击运动避免皮肤摩擦。护理重点包括每月自我检查全身皮肤,使用pH5.5温和清洁产品,术后患者应避免紫外线照射疤痕。出现快速增大的色素性皮损或指甲黑线纵行扩散时需48小时内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