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褥感染可能由产道损伤、胎盘残留、贫血、胎膜早破、泌尿系统感染等原因引起。产褥感染是指分娩及产褥期生殖道受病原体侵袭,引起局部或全身感染,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1、产道损伤
分娩过程中产道可能出现撕裂伤或会阴切口,创面暴露易被细菌感染。常见病原体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等。轻微损伤可通过碘伏消毒处理,严重撕裂需缝合后使用头孢曲松钠等抗生素预防感染。保持会阴清洁干燥,每日用温水冲洗并勤换卫生巾。
2、胎盘残留
胎盘或胎膜组织未完全排出时,残留物成为细菌培养基。患者可能出现恶露异味、持续出血伴发热。超声检查可确诊,需行清宫术清除残留组织,术后静脉滴注甲硝唑联合青霉素抗感染。哺乳期用药需选择不影响母乳的药物。
3、贫血
妊娠期贫血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易发生产褥感染。血红蛋白低于110g/L时感染风险显著增加。轻度贫血可补充硫酸亚铁片和维生素C,重度贫血需输注浓缩红细胞。产后应继续补铁3个月,多进食动物肝脏、菠菜等富铁食物。
4、胎膜早破
破膜时间超过12小时未分娩,病原体可经阴道上行感染。B族链球菌感染常见于胎膜早破病例。预防性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可降低感染率。破膜后需监测体温和血象,出现宫缩乏力或发热应立即进行血培养检查。
5、泌尿系统感染
导尿管留置或产后尿潴留易引发尿路感染,细菌可经淋巴系统扩散至子宫。典型症状包括尿频尿痛伴腰酸,中段尿培养可明确致病菌。治疗选用呋喃妥因或磷霉素氨丁三醇,同时鼓励多饮水冲刷尿道。产后6小时内应尽早自主排尿。
预防产褥感染需从孕期开始加强营养,纠正贫血,控制妊娠期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分娩时严格无菌操作,避免不必要的阴道检查。产后保持外阴清洁,及时排空膀胱,恶露异常或体温超过38℃需立即就医。哺乳期用药需咨询避免影响婴儿健康。适当进行凯格尔运动促进盆底恢复,但感染急性期应卧床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