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炎穿孔可能由阑尾管腔阻塞、细菌感染、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免疫力下降、阑尾解剖结构异常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抗生素治疗、手术切除、腹腔引流、补液支持、疼痛管理等方式治疗。
1、管腔阻塞:
粪石、寄生虫或淋巴滤泡增生导致阑尾管腔阻塞,管腔内压力升高阻碍血液供应。早期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痛,伴随恶心呕吐。可通过禁食、静脉补液缓解症状,确诊后需手术切除阑尾。
2、细菌感染:
大肠杆菌、厌氧菌等病原体侵入阑尾壁引发化脓性炎症。患者出现发热、腹膜刺激征,血常规显示中性粒细胞升高。治疗需联合使用头孢曲松、甲硝唑、左氧氟沙星等抗生素,并行急诊阑尾切除术。
3、血液循环障碍:
阑尾系膜扭转或血管栓塞导致局部缺血坏死。疼痛突然加剧伴板状腹,CT显示游离气体。需紧急开展开腹或腹腔镜手术,清除腹腔脓液并切除坏死组织。
4、免疫力低下:
糖尿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患者更易发生穿孔。临床表现不典型但进展迅速,易形成盆腔脓肿。术后需延长抗生素疗程,加强血糖监测和营养支持。
5、解剖结构异常:
阑尾过长、位置异常或先天性狭窄增加穿孔风险。儿童及孕妇因解剖特点更易延误诊治。推荐采用超声引导下穿刺引流联合择期手术的阶梯治疗方案。
术后恢复期需限制剧烈运动,逐步过渡到低纤维饮食如米粥、蒸蛋,2周后增加酸奶、香蕉等益生菌食物。每日监测体温和切口情况,出现持续发热或腹痛加剧需立即复诊。康复阶段可进行散步、呼吸训练等轻度活动,避免增加腹压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