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炎是静脉血管壁及周围组织的炎症反应,可能由静脉损伤、血流淤滞、感染、化学刺激或免疫异常等因素引起,临床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条索状硬结或发热等症状。
1、静脉损伤:静脉穿刺、导管留置等操作可能导致血管内皮损伤,激活凝血系统并诱发炎症反应。避免反复穿刺同一部位,拔除导管后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回流。
功能主治:主要用于过敏性与炎症性疾病。
用法用量:1.补充替代治疗法:口服,1次5-10mg,一日10-60mg,早晨起床后服用2/3,下午服用1/3。2.抗炎:口服一日5-60mg,疗程剂量根据病情不同而异。3.自身免疫性疾病:口服,每日40-60mg,病情稳定后酌减。4.过敏性疾病:每日20-40mg,症状减轻后每隔1-2日减少5mg。5.防止器官移植排异反应:一般术前1-2天开始每日口服100mg,术后一周改为每日60mg。6.治疗急性白血病、恶性肿瘤等:每日口服60-80mg症状缓解后减量。
2、血流淤滞:长期卧床、久坐或静脉曲张患者易出现血液流速减缓,增加炎症风险。建议每小时活动下肢,穿弹力袜改善循环,睡眠时垫高下肢15-20厘米。
3、细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体通过皮肤破损侵入静脉,需进行伤口消毒处理。出现化脓性静脉炎时需使用头孢呋辛、克林霉素等抗生素治疗。
4、化学刺激:高渗溶液或化疗药物输注可能损伤血管内膜。选择大静脉输注刺激性药物,输注前后用生理盐水冲管,局部外敷50%硫酸镁溶液。
5、免疫因素:白塞病等自身免疫疾病可导致血管炎性改变。需控制原发病,急性期使用泼尼松等糖皮质激素,慢性期联合硫唑嘌呤免疫抑制剂。
日常需保持患肢清洁干燥,避免搔抓或压迫炎症部位。饮食宜选择富含维生素C的柑橘类水果、深绿色蔬菜促进血管修复,限制高脂饮食减少血液黏稠度。适度进行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改善全身循环,但急性期应制动休息。若出现发热、疼痛加剧或红肿扩散等症状需及时就医,警惕脓毒血症或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