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梅毒可通过孕前筛查、规范产检、及时治疗、避免高危行为、新生儿预防等方式避免。先天性梅毒通常由母婴垂直传播、孕期未规范治疗、梅毒血清学检测假阴性、孕期再感染、分娩过程污染等原因引起。
计划怀孕前3-6个月进行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检测TPPA/TPHA和非特异性抗体检测RPR/TRUST。夫妻双方均需检测,阳性者需完成规范驱梅治疗并定期复查血清滴度,确认RPR滴度下降4倍以上或转阴后再备孕。
孕妇需在孕早期12周前、孕28周、分娩前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测。发现阳性应立即启动青霉素治疗,首选苄星青霉素240万单位肌注每周1次连续3周。治疗期间每月复查RPR滴度,评估治疗效果。
孕期确诊梅毒需在孕早期和孕晚期完成两个疗程的青霉素治疗,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头孢曲松替代。治疗需确保给药剂量充足、疗程完整,避免使用多西环素等禁忌药物。完成治疗后需每月监测血清学反应直至分娩。
孕期需严格避免无保护性行为、多性伴侣接触等可能造成梅毒再感染的高危行为。配偶或性伴侣需同步检测治疗,治疗期间需使用避孕套直至双方血清学转阴。
梅毒孕妇所生新生儿需进行脐血检测,阳性者需做脑脊液检查排除神经梅毒。确诊患儿需接受青霉素静脉治疗10-14天,未确诊但高风险新生儿需预防性注射苄星青霉素。母乳喂养需在母亲完成治疗且无乳房破损时进行。
预防先天性梅毒需建立孕前-孕期-分娩全程防控体系。备孕阶段每日补充叶酸400μg,孕期保持均衡饮食摄入优质蛋白和维生素A/C。适度进行孕妇瑜伽、散步等低强度运动,避免吸烟饮酒等危险因素。新生儿护理需注意皮肤黏膜清洁,定期随访血清学检测至18月龄,观察是否有 Hutchinson 三联征等迟发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