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动脉狭窄术后可能出现血栓形成、感染、出血、再狭窄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1、血栓形成:
术后血管内皮损伤或血流动力学改变易诱发血栓,表现为患肢突发疼痛、皮温降低或苍白。抗凝治疗是主要干预手段,常用药物包括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等,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早期床上活动可促进血液循环。
2、感染:
手术切口或植入支架可能发生局部或全身感染,伴随红肿热痛、发热等症状。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如头孢呋辛可降低风险,严重感染需清创处理。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以增强免疫力。
3、出血:
抗凝药物使用或血管吻合口渗漏可能导致血肿或皮下淤斑。轻度出血可通过压迫止血,严重出血需手术探查。术后24小时需密切观察敷料渗血情况及血红蛋白变化。
4、再狭窄:
血管内膜增生或动脉硬化进展可导致管腔再次狭窄,表现为间歇性跛行复发。药物涂层支架可降低发生率,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能稳定斑块。戒烟和控制血压血脂是关键预防措施。
5、神经损伤:
术中牵拉或缺血可能损伤周围神经,引发足部麻木或肌力下降。多数病例经营养神经药物甲钴胺和康复训练可逐步恢复,严重损伤需神经外科会诊。
术后需坚持低脂低盐饮食,每日摄入深海鱼类补充ω-3脂肪酸有助于抗炎;进行踝泵运动促进静脉回流,避免久坐久站;穿着宽松鞋袜防止足部受压,定期检查足背动脉搏动;控制血压血糖在理想范围血压<140/90mmHg,空腹血糖<7.0mmol/L,每3个月复查血管超声评估通畅度。出现下肢发凉、疼痛加剧或伤口渗液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