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类癌可通过内镜下切除、局部切除术、靶向药物治疗等方式治疗,预后与肿瘤分期密切相关。早期发现并干预的患者五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
1、内镜治疗:
直径小于1厘米的直肠类癌可通过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完整切除。这类微创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适用于肿瘤未侵犯肌层的病例。术后需每6个月复查肠镜监测复发。
2、手术切除:
肿瘤直径超过2厘米或浸润肌层时需行经肛门局部切除术或直肠前切除术。对于进展期病例可能需联合腹腔镜手术,必要时进行区域淋巴结清扫。术后病理确认切缘阴性是治愈关键。
3、靶向药物:
转移性直肠类癌可采用生长抑素类似物如奥曲肽、兰瑞肽控制症状,靶向药物舒尼替尼、依维莫司可抑制肿瘤进展。药物治疗需配合影像学评估疗效,常见副作用包括腹泻、皮疹。
4、放疗介入:
骨转移患者可采用放射性核素镥-177DOTATATE治疗,肝转移灶可考虑选择性内放射治疗SIRT。放疗能有效缓解疼痛,但需注意骨髓抑制等并发症。
5、随访监测:
治愈后需长期监测血清嗜铬粒蛋白A水平和影像学检查。建议每3个月复查增强CT或MRI,每年进行全身PET-CT排查转移灶。出现潮红、腹泻等症状时需警惕复发。
直肠类癌患者日常需保持高纤维饮食,适量摄入三文鱼、亚麻籽等富含ω-3脂肪酸食物。避免辛辣刺激饮食,戒烟限酒。术后恢复期可进行凯格尔运动增强盆底肌功能,6周内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期间建议记录排便习惯变化,出现便血、里急后重等症状及时就诊。心理方面可通过正念训练缓解焦虑,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