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通常表现为上腹部不适,但需结合具体症状和体征综合判断。典型胃痛多位于剑突下或左上腹,呈隐痛、胀痛或灼烧感,常与饮食相关。
1、疼痛特征判断:
胃痛多呈慢性反复发作,疼痛性质以钝痛、烧灼感为主,进食后可能加重或缓解。十二指肠溃疡疼痛具有饥饿痛特征,餐后缓解;胃溃疡则表现为餐后痛。胆囊炎疼痛向右肩背部放射,胰腺炎疼痛向腰背部呈带状分布,这些特征可与胃痛区分。
2、伴随症状鉴别:
胃痛常伴反酸、嗳气、恶心等消化道症状。若出现黄疸、发热需警惕肝胆疾病;血便、体重下降需排查肠道病变;胸骨后疼痛伴心悸可能与心脏疾病相关。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多有早饱、餐后饱胀感,但无器质性病变证据。
3、诱发因素分析:
胃痛发作多与进食刺激性食物、精神紧张相关。饮酒或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后出现的上腹痛,需考虑急性胃黏膜病变。突发剧烈腹痛伴板状腹,需紧急排除消化道穿孔等外科急腹症。
日常需保持规律饮食,避免过饥过饱,减少辛辣、油腻食物摄入。建议选择温和易消化的食物如山药粥、南瓜羹,适量饮用生姜红糖水缓解胃寒疼痛。长期反复胃痛或出现呕血、黑便、消瘦等报警症状时,需及时进行胃镜检查明确诊断。适度进行八段锦、太极拳等舒缓运动有助于改善胃肠功能,避免餐后立即平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