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可能由咽鼓管功能障碍、上呼吸道感染、过敏性鼻炎、腺样体肥大、气压损伤等原因引起,可通过鼻腔冲洗、抗过敏治疗、咽鼓管吹张、鼓膜穿刺、鼓室置管等方式治疗。
咽鼓管作为连接中耳与鼻咽部的通道,当其发生机械性或功能性阻塞时,中耳腔负压状态持续存在,导致黏膜血管通透性增加形成积液。常见诱因包括鼻窦炎分泌物倒流、鼻咽部肿瘤压迫等。日常可通过咀嚼口香糖促进咽鼓管开放,飞行或潜水时注意做吞咽动作平衡压力。
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可引发咽鼓管黏膜充血水肿,细菌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可能通过咽鼓管逆行感染中耳。这类病例多伴随鼻塞、咽痛等前驱症状,急性期需使用桉柠蒎肠溶软胶囊促进黏液排出,合并细菌感染时需选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
过敏性鼻炎患者鼻黏膜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导致咽鼓管淋巴组织增生及黏膜水肿。这类患者常伴眼痒、阵发性喷嚏,血清IgE检测可见升高。建议使用氯雷他定进行抗组胺治疗,鼻腔局部可辅用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
儿童腺样体肥大可直接压迫咽鼓管咽口,可能与反复炎症刺激或特应性体质有关。典型表现为夜间打鼾、张口呼吸,电子鼻咽镜检查可见腺样体堵塞后鼻孔超过60%。症状持续者需考虑腺样体切除术,术后配合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减轻水肿。
快速海拔变化如飞机起降时,外界气压骤变导致咽鼓管调节功能失衡,中耳内外压力差使黏膜血管液体渗出。潜水爱好者或飞行员群体高发,发作时可尝试瓦尔萨尔瓦动作,反复发作需进行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改善通气功能。
预防分泌性中耳炎需保持鼻腔通畅,感冒时避免用力擤鼻。日常饮食增加西兰花、猕猴桃等富含维生素C食物,游泳时佩戴专用耳塞。坚持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可增强上呼吸道免疫力,乘坐飞机时可咀嚼糖果缓解耳部闷胀感。若听力持续下降或耳闷超过两周,需进行纯音测听和声导抗检查明确积液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