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盆腔疼痛是指持续超过6个月的非周期性盆腔疼痛,可能由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性疾病、肠易激综合征、间质性膀胱炎、盆腔粘连等因素引起。患者常表现为下腹坠胀、性交痛、排尿异常等症状,需通过妇科检查、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明确病因。
功能主治:1.本品作为首选或选用药物可用于下列疾病:
(1)立克次体病,包括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洛矶山热、恙虫病和Q热。
(2)支原体属感染。
(3)衣原体属感染,包括鹦鹉热、性病性淋巴肉芽肿、非淋菌性尿道炎、输卵管炎、宫颈炎及沙眼。
(4)回归热、布鲁菌病、霍乱、兔热病、鼠疫、软下疳。
2.治疗布鲁菌病和鼠疫时需与氨基糖苷类联合应用。
3.由于目前常见致病菌对四环素类耐药现象严重,仅在病原菌对此类药物敏感时,方有指征选用该类药物,本品不宜用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及葡萄球菌感染。
4.本品可用于对青霉素类过敏患者的破伤风、气性坏疽、雅司、梅毒、淋菌性尿道炎、宫颈炎和钩端螺旋体病以及放线菌属和李斯特菌感染。
5.可用于中、重度痤疮的辅助治疗。
用法用量:1.成人:(1)抗菌及抗寄生虫感染:成人,第一日100mg,每12小时1次,继以100~200mg,一日1次,或50~100mg,每12小时1次。(2)淋病奈瑟菌性尿道炎和宫颈炎:一次100mg,每12小时1次。共7日。(3)非淋病奈瑟菌性尿道炎,由沙眼衣原体或解脲脲原体引起者,以及沙眼衣原体所致的单纯性尿道炎﹑宫颈炎或直肠感染:均为一次100mg,一日2次,疗程至少7日。(4)梅毒:一次150mg,每12小时1次,疗程至少10日。2.8岁以上小儿第一日按体重2.2mg/kg,每12小时1次,继以按体重2.2~4.4mg/kg,一日1次,或按体重2.2mg/kg,每12小时1次。体重超过45kg的小儿用量同成人。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子宫内膜组织生长在子宫外引起的疾病,异位内膜随月经周期出血导致炎症和粘连。典型症状为经期加重的盆腔痛、深部性交痛,可能伴随不孕。治疗需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地诺孕素片等药物缓解疼痛,严重者需腹腔镜手术切除病灶。
盆腔炎性疾病多由淋球菌、衣原体等病原体上行感染导致,急性期未彻底治疗可转为慢性。患者出现持续性下腹痛、阴道分泌物增多,可能伴有发热。治疗需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盐酸多西环素片等抗生素,必要时联合物理治疗促进炎症吸收。
肠易激综合征属于功能性胃肠病,内脏高敏感性和肠道蠕动异常可引发盆腔区域牵涉痛。症状包括腹痛伴排便习惯改变,排气或排便后疼痛减轻。建议调整饮食结构,避免产气食物,可遵医嘱服用匹维溴铵片、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调节肠道功能。
间质性膀胱炎表现为膀胱壁慢性炎症,病因可能与黏膜屏障缺陷或神经异常有关。特征性症状为膀胱充盈时耻骨上区疼痛,排尿后缓解,常伴尿频尿急。治疗可采用膀胱灌注透明质酸钠,口服阿米替林片改善神经敏感性,严重者需膀胱水扩张术。
盆腔粘连多继发于手术、感染或子宫内膜异位症,纤维组织牵拉导致慢性疼痛。疼痛程度与体位变化相关,可能合并肠梗阻或不孕。轻度粘连可通过盆底肌锻炼改善,重度需腹腔镜粘连松解术,术后使用聚乳酸防粘连膜预防复发。
慢性盆腔疼痛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久坐和过度劳累。饮食上增加全谷物、深色蔬菜摄入,减少辛辣刺激食物。每周进行3-5次盆底肌训练或瑜伽锻炼,温水坐浴有助于缓解肌肉紧张。疼痛发作时可尝试热敷下腹部,记录疼痛日记帮助医生判断病情变化。若出现疼痛加重或异常出血应及时复查,避免自行长期服用止痛药掩盖病情。